top of page
書桌
  • 蒲公英聽語小幫手

【聽語之心四】圓夢音樂會



  大概七.八年前我聽到了一個模擬人工電子耳聽到交響樂的聲音,當時一聽我便淚流滿面。原來我所感受到氣勢磅礡的交響樂,在電子耳孩子耳裡的世界原來不是這個樣子的。孩子可能聽得出節奏,卻聽不出高低,聽得出大小,但卻聽不出音色。

  這十七.八年,我投入在聽障早療的工作,當初我身為一個家長最期待的是孩子可以開口講話,當我看到我的孩子能聽能說。可以上台表演脫口秀、說相聲,對我而言已是很大的驕傲。但是後來我成為聽語教師,我非常重視孩子在早期音樂的 接觸,音樂帶給孩子的影響的不只是認知、語言,還包含情感教育。

  雖然我們知道很多聽障孩子參加了音樂課程,但屬於孩子的歌唱課一直都沒有成形。說起來還真的蠻遺憾的。歌唱應該跟說話一樣在聽損孩子小時就要開始孕育。聽覺是人類最早的感官知覺,音樂智能也是最早出現的多元智慧。

  聽損孩子小時父母關切會不會說話,到了國小以後,開口唱歌已不像小時那樣可以盡情自然了,因為那種開口唱就好像把自己的弱點都暴露在外人眼中,慢慢的就不敢開懷的唱歌了。

一兩年前就耳聞中國大陸也有人工耳蝸聽障兒童合唱團的成立,我必須說這真是創舉。背後要有不斷努力的家長和孩子,也還需要有一群願意付出的老師們。所以我們協會的能力有限,但很期待一些經費充裕、資源多的團體,可以一起去成就聽損孩子的歌唱夢。

  記得我去協會參加兩廳院的圓夢計畫,跟承辦人討論到節目的安排,他們說因為是聽障團體,所以比較少安排音樂性的演出。很多的觀念需要我們去推廣,我告訴他們現在的聽損孩子由於科技的進步及早期療育,他們在聽能和口語的表現上,已經比過去是好多了。聆聽音樂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我們參加了首席大師音樂會。音樂會之後我也花了一些時間跟聽損朋友聊聊他們聽音樂的感受,還做了一份簡單調查。一個朋友跟我說原來大提琴的聲音是這麼好聽,另一個朋友說她一直注意著單簧管的聲音,當然他們都全神貫注,因為需要輔助視覺了解音樂的內容。也有朋友說她聽不太出中頻的層次,她告訴我她聽交響樂是妹妹帶著他聽,他透過每次每次聆聽去學習音樂的層次,每一次在下一個樂器要出現前,妹妹就會告訴他等等會有什麼的聲音,妳注意看看。他就這樣子練習了很久。

  我想聽人對音樂的感知會不同,聽損朋友也是。他們可以聽出節奏,旋律,高低,大小,快慢,也可以聽出某個音色,但需要練習。

  所以聽損孩子當然可以去感知音樂並享受音樂的美好。也當然能開口大聲歌唱,唱出人生美好。


最新訊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