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桌
  • 實習學生師大特教系余欣盈 採訪報導(陳怡君潤稿)

【蒲公英報報】之二 生命的禮物

張碧慧(吳媽媽),一位聽障生家長,育有兩個孩子,哥哥為普通生,女兒為聽障生。

張碧慧(吳媽媽) • 家庭照顧者 • 蒲公英聽語協會監事 ===========================================================

「吳媽媽的家庭生命歲月」

  吳媽媽原本是一位從事進出口的公司職員,有了自己的孩子,與先生決定由她先照顧孩子,所以割捨了自己的工作,照顧家庭與孩子。女兒出生後發現聽損,因此更決心專職照顧女兒,不再重返工作崗位。目前在家中會製作一些手作烘焙,時間允許下也會到手作蛋糕DIY教室擔任兼職,吳媽媽覺得烘焙是自己的興趣,也能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女兒是生命的禮物」

  女兒是在1歲3個月大時發現聽力損失,1歲半時開始早療課程,2歲1個月時家人決定讓女兒植入電子耳,女兒也在早療課程及幼兒園結束時回歸到一般學校,目前就讀中正國中三年級。

  女兒從國小至國中都參與學校的國語文競賽,也接受學校的資源課程,例如國小時女兒參與巡迴輔導課程,國中時進行英語抽離課程,目前的聽說能力都很良好,與同儕的人際關係互動也很不錯。

  國小時也參與蒲公英聽語協會開設的英語課程,協會辦理了許多課程及活動來幫助聽損朋友,女兒目前也擔任協會的志工,參與協會舉辦的冒險訓練及心理工作坊課程,也在擔任志工時認識了許多不同年紀的朋友,因為從聽損青少年-青年-成人都是協會服務的對象。

  在女兒還小的時候,因為配戴人工電子耳,常發生一些有趣的事。例如有一次帶著女兒排隊結帳,因為當時配戴的體配電子耳有一條連接線,後面排隊的人好奇的竊竊私語,吳媽媽就轉頭過去告訴他們這是什麼,她認為這是對大眾最直接的機會教育,希望有更多的人對聽損朋友的輔具有正確的認識,而這件事也讓她在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還有一件趣事發生在與女兒搭捷運時,巧遇一位同為聽損人士的交通大學教授,當時教授看到女兒的電子耳,便拿了一張名片給吳媽媽,告訴她或許之後有機會可以相互交流。而這位教授之後便受邀至蒲公英聽語協會演講,讓她覺得人的際遇真的好奇妙。

「生活處事的因應之道」 

  身為聽障生的家長,吳媽媽透過與蒲公英聽語協會的家長們一同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內心想法,透過與家長們交流,讓她慢慢把心中的情緒放下。現在的她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人生功課,並不斷學習。現在孩子長大了,她也能與自己的姊妹出遊,適時的放鬆心情,調節自己的生活。

「對孩子的教養之道」

  讓孩子適性發展是吳媽媽的教育理念,包含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並且適合自己的科目。她說她對於兄妹倆的期待是一樣的,都希望他們能擇其所愛、愛其所擇。然而陪伴女兒所花費的時間,自然會多一些,但若蒲公英有舉辦親子活動,例如手工皂製作活動,會帶著女兒連同哥哥一起參加。

  對於台灣的聽障教育,吳媽媽覺得普遍做得不錯,但輔具申請步驟較複雜,這部分若再改善會更好。關於普通班或特教班老師的互動經驗,國小的普通班老師會培育女兒國文朗讀、寫作、書法,讓她有機會參加比賽,老師們也會了解家長的需求再給予恰當的幫助。

「加入蒲公英聽語協會的契機」

  因為與理事長的緣分,加入了蒲公英。從協會成立時加入至今,認識了許多家長,也在這個園地實質幫助有需要的人,有這樣的機會去服務別人對她來說是很不一樣的經歷與機會。

  一直以來,她始終認為蒲公英充足的課程及活動,給予聽損孩子更多的力量。協會理事長對於協會的未來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劃,希望能跟著理事長的腳步一同為聽損孩子努力。此外,由於吳媽媽本身對手語學習有興趣,希望協會未來也能規劃手語課程,讓青年至成人都有機會參與,一同幫助更多的聽損/聾人朋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