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桌
  • 蒲公英聽語小幫手

2024.04.03【聽(不)見日常-聽損者的生命經驗與醫療科技 工作坊】圓滿落幕

由蒲公英聽語協會與政大民族學系主辦,兒童慈善協會、華科基金會及以法大助聽器公司暨聽語中心協辦之為期兩天的工作坊,於今(3/31)日在熱烈迴響及歡聲笑語中圓滿落幕。
此次工作坊聚焦於聽損者的成長故事、溝通管道、醫療科技、溝通輔具、聽能復健以及語言治療等方面。本次工作坊旨在探討如何幫助聽損的對象,並促進社會更多對聽覺障礙者的理解與包容。
在此次工作坊中,蒲公英聽語協會邀請數名服務過的聽損者來到現場分享自身的成長故事,即使過程中,充滿了挑戰與困難,他們仍能排除萬難,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與目標,讓參與者獲得滿滿的力量。林淑玲老師說:「溝通是非常複雜的,也不能保證每次的溝通都有效,所以溝通的態度很重要。」溝通的管道與模式十分多元,包括手語、口語、雙語等,透過在與聽損者溝通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合適的溝通方式,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與聽損者進行交流。
在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服務多年的李佳瑋副執行長分享道:「在服務的過程中,有許多聽損兒童是無法用口語表達心中所想。」協會舉辦各種公益性質的活動,讓孩子們能有舞台可以發揮,讓他們的天賦被看見。對於主要照顧者們,華科慈善基金會的林龍森執行長有話想說:「辛苦不足為人道,我們所做的就是想告訴照顧者『你們並不孤單,我們都在』。」也許能做的有限,但希望能讓照顧者得到希望和力量,陪伴家庭繼續走下去。參加者背景多元,對於家中有聽損孩子的家長及大學即將畢業的聽損學生來說,人生的規劃總是一大難題。韓福榮老師分享職務再設計的重要,可以讓聽損者更加適應工作環境,確保其能參與工作且更能發揮潛力,讓聽損者都能順利在職場上續航工作。
由吳哲民醫師分享臺灣人工電子耳的成效,在此領域深耕二十五年,吳醫師秉持著「擇一事,做一生」的信念,幫助八百多位聽損者改善聽覺功能,讓參加者深受感動。新生兒篩檢的普及,讓聽損的狀況能及早被發現,也因此張秀雯副教授提出:「我們應該要反思過去經驗及人才的培育,能否跟上『新世代聽損兒』的聽能復健。」更有效的幫助聽損者適應人工電子耳、助聽器,增進其聽覺能力,提高生活品質及社會參與度。科技的進步不只加速資訊流通,也讓市面上充斥五花八門的智能設備,對於環境造成聽損的限制,郭文華教授呼籲:「只要環境有多一點友善的設備,就可以改善聽覺上的困難。」
最後,由蒲公英聽語協會謝莉芳理事長壓軸登場,因為自己是語言治療師也是聽損兒家長的多重身分,秉持著「走過更能同理,用心讓更多人成為聽損者生命的貴人」,謝理事長提到依個案的年齡階段及需求的不同,規劃合適的治療內容,達成訓練目標,並分享這些年來服務眾多聽損者的心路歷程。最重要的是,隨著政策的改變,人工電子耳納入健保,讓聽損孩子能夠及早改善聽力狀況;聽障團體的倡議,加上早期療育的推動,聽損孩子能夠更早接觸語言治療,讓臺灣的聽語環境有著大幅度的進展。
通過工作坊,希望能夠增進社會大眾對聽損者的理解和包容。當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挑戰,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友善和包容的社會環境,相信參與者們將帶著更多的知識和理解離開,並將這些理念帶入日常生活中,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共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