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桌
  • 蒲公英聽語小幫手

【我們的故事】之七 無聲中的探索


作者為退休人士、曾獲得傑出聽障人士。

在母腹中因一針抗生素而全聾了。從此人生一片靜默,沒有人可以告訴他發生了什麼事?媽媽的聲音沒有聽過,甚至連自己哭泣的聲音也不能聽到。但是,卻從父母親的身上學會一件事影響到他的一生……。

無聲中來到人世間

從我的母親那裡得知我尚未出生就有聽力損失的往事,那是在民國40年代中期,台灣的生活環境還是非常困苦,由於母親生病住院,當地醫療知識水準不足,加上醫生的疏忽未能查覺母親已懷有身孕,就施打了過多的盤尼西林抗生素,因此聽力在胎兒時期就被破壞,在那時候還不知道是這樣子的原因就造成耳蝸裡的绒毛細胞受到損傷。我出生後,檢視雙耳的外觀及內觀看起來都沒有什麼特別異常。然而,在嬰孩時期,就不會像一般正常孩子用哭聲來表達需求,更不懂得用吵鬧的情緒來引起父母親的注意,在一片的寂靜中默默成長。那時的我,感到飢餓就用手做勢像在抓奶瓶到嘴邊表達餓了,尿布溼了,就拉扯尿布表達不舒服,父母親看到這些動作就能瞭解到我的需求。

無聲中初試啼聲

約未滿兩歲時,我躺在牀上「看著」父母親說話,原先以為只是唇部及手勢的活動而已,但是被父母親抱在懷裡時,感受到他們胸部呼吸起伏的規律動作,因講話也變得特別不同,在好奇心驅使下,我用手去觸摸,發現到父母親在說話的時候,除了胸部、背部及脖子都會有輕微的震動,特別是在喉嚨的部份,原來喉嚨是發音的主要器官,這時才知道說話除了讓唇、舌、齒處於適當位置還要運用喉部來發聲,如此相互配合運作,我進入牙牙學語的階段。 記得三歲時,因為語言發展遲緩,甚至連說話也會出現結巴及口吃的現象。有人懷疑這是舌繫帶過緊而造成的影響,父母親就帶我去醫院檢查舌根的情況,但那時沒能查出什麼異狀。會診時,醫生也曾拿出低頻音叉靠近我的耳旁測試,看我是否能聽到鳴聲。那時我雖都會左右轉頭觀看,卻並非是聽到聲音,只是因為它的震動而好奇玩弄它,就被醫生判定為「大雞慢啼」,只說長大自然就會好,完全沒有注意到我的雙耳有嚴重的聽損。

探索出無聲中的知識


中文的發音有氣音及捲舌音之區別,需要經過特別指點再靠記憶來用心背誦發出氣音及捲舌音,同時配合四聲的抑、揚、頓、挫等來揣摩其語調,期使發音更清晰。然而這些發音單純只靠讀唇是無法完全正確的分辨出來,為了加強辨識此類的讀音,也需要指導者來反覆引導及比較,例如「便」與「片」唇形似乎是一樣的,因為後者有聽不到的氣音,所以用手來觸摸感覺上有短促的餘震就會發現有所不同,再進而察看出唇部細微的差異。另外「便」與「變」是同音,若要分辨就需要依下一個音來區分,例如「便當」與「變化」看第兩個字的發音唇形就可以分辨了,這需要更多的專注力來練習讀唇語,不是一蹴可及的。 因為如此反覆練習相對小小的腦海裡字彙漸漸增多,在那時候對於週遭的事物非常好奇,常常會搬著小板櫈尾隨母親身後問東問西,最常說的兩句話,就是站在小板櫈上舉起小手指反覆問母親說:「這是什麼?」及「為什麼?」,母親也不厭其煩重覆地回覆及教導我,這時候我瞭解到人與人之間對話的聲音能傳達知識及想法。

探索出無聲中的意念

及至我四歲可以外出遠門時,母親允許兩位哥哥及姊姊帶著我去參加教會的兒童班聚會,我歡喜地發現到老師及小朋友唱詩歌時,在風琴聲伴奏下,因有眾人和諧一致配合節拍合唱,歌聲大到連我的肌膚都能感受到旋律的震撼,同時,帶著旋律的歌聲,使口腔內的唇、舌、齒的張合動作更為緩慢,我也就更容易清楚觀察到每一個發音的規律性,在輕鬆愉悅的氣芬下,我也有樣學樣的跟著大聲唱,唱錯了也不會有人指責,儘管引來老師關注的眼神及小朋友笑聲,我也每每知道自己唱走調,而揮揮手以微笑回應。由於老師的目標是要每一位小朋友都會唱,雖然每次唱新的歌曲,我都反應遲鈍學習較慢,但老師總是讓全部小朋友陪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練習,直到我能跟上。另一方面,教會的同伴滿有愛心,在教導我時,也會特別對著我張大他(她)們的口,似乎想藉由視覺上嘴部的一張一合,來幫助我掌握清楚發音的訣竅。再者,老師在講聖經故事時,會配合圖片,以誇大的肢體語言來說故事,我因為聽不到詳細的內容,就更為專注,無師自通地學習唇語。還常喜歡根據圖片的內容舉手發問,雖然仍受限於聽力,但是仍能辨識聖經故事中人物的個性及意念,在心裡拼湊出大致的內容。這些種種,都成為我語言基礎最大的幫助。

探索出無聲中的情感

依稀記得是我五歲的時候,兩位哥哥們及姊姊喜歡坐在收音機前聽廣播劇,我會趴在收音機旁,好奇地用手去感受喇叭外面木箱的震動,看著他們的情緒隨著劇情內容起伏,我在一旁聽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但是從他們的表情及手心上傳來忽緩忽急的背景音樂節奏震動,我約略領悟到聲音也能表達人的情緒及感覺。曾有人問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聾和瞎雙重障礙的她覺得那一個嚴重,如果讓她選擇的話,她寧可瞎還是寧可聾?海倫回答道:「視盲使你看不到東西,聽聾卻使你與世界隔絕」,所以兩害取其輕,她寧可瞎而不願意聾。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見解,因為失去聽覺相對會失去更多,不僅失去語言能力,還影響隱藏在其內心智健全的程度,因為人的心思、情感及意志都是藉由聲音來傳達,使聽見的人發生共鳴而心動。而且聽覺是人的五官中對外面世界感覺最早形成,又是最後離開人體的一種感覺,由此可知聲音對人內心世界的重要性。

探索出無聲中生命意義

在那個民智未開的年代常常有人問起,為何我會遇到這樣的事?有人說是前世犯罪?也有人猜想是父母得罪了人?對於這一類的問題及詢問,沒有確定的答案,也從未去特別留意或躲避人的差異眼光對待,直到長大後,從在聖經約翰福音第9章,看到有一段描述說到一個生來瞎眼人的故事:『門徒的問耶穌說,老師,是誰犯了罪,叫這人生來就瞎眼?是這人,還是他父母?耶穌回答說,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乃是要在他身上顯明神的作為。』讀到這處經文,好像有一道亮光,豁然照亮全心,除去所有陰影。原來不同的人生,有不同層次的意義,更能顯出生命的豐盛:

在光域中失明者無法辨識光波中的光譜,卻能在樂器操控上的領域有極高造詣。 在音域中失聰者無法聽辨音波中的音頻,卻能在視訊傳達上的領域有極高創意。

最後,感念我的父母雙親,他們是虔誠基督徒的榜樣,在我日後面臨每個階段的人生關卡,他們所給予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在背後持續禱告,賦予我堅定的信仰與堅韌的基因。為我開了一扇窗,因為『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馬太福音十九章26節),雖然環境裡仍有許多苦難,卻培養出我克服生命的堅韌力量,讓我尋得自己生命的出路,不僅心智正常發展,在沒有借助任何輔助器材下,就夠將意念完整表達清楚,建立起說話的信心。所以無論環境如何,相信總會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將文中隱藏在聲音裡的啟發,歸納如下分享予讀者。

認識聽損兒的心內世界 1.在語言上 聾並不等於啞:「聽不到就不會說話」是一個錯誤、老舊的觀念,因為聽覺和語言帶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聽損兒的語言發展通常會較一般人來得遲且慢。絕大多數的聽損兒是有殘存聽力的,或許可藉由助聽器或是人工電子耳的協助,利用殘餘聽力來學習說話。因此聽損兒的學習有聽覺及說話的特殊需求訓練。 2.在認知上 如果聽損兒未伴隨其他障礙,他們的智力和一般人並沒有差別。不過因為語言能力上的限制,因此在表達的時候,沒有辦法完全的表達,以致於容易導致能力被低估的情形,也沒有合適的機會發揮。 3.在感情上 一般人對聽損兒的個性通常都是有負向印象,如:依賴性強、孤僻、多疑、衝動、易猜忌等,認為他們適應能力也比較差。其實這些個性的形成是環境的關係造成,亦即周圍的人(如朋友、同學及家人)。接受他們的程度以及他們自身的溝通能力都是影響他們適應社交狀況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如果聽損兒的生活是被孤立或被排擠的環境,就比較容易發展出前述較為負向的個性。相反地,如果聽損兒的生活是在充滿接納的環境中就能樂觀地成長。

與聽損兒溝通的注意事項: 1.說話時要和他面對面,眼睛直視對方慢慢地說,或許對方可以由您的臉部表情和口唇的變化,而知道您在說什麼。 2.因為中文有同音字困擾,運用語言要具彈性,若他如果不太瞭解某一個字、詞、語,可換用其它的說法或語句,或用紙、筆寫給他看。 3.為達到與他溝通的目的,儘量運用口語、手勢、筆談、板書、圖片、實物、動作或表情等肢體語言,不要輕易放棄。 4.多鼓勵少責備、多支持少阻止、多接納少排擠,待他一如常人,讓他獨立自主去做想做的事,嘗試參與任何活動,不要太過度保護及太超過的幫助。 5.給他表現的機會,不要因為您「認為」、您「以為」、您「覺得」他「應該」要如何行,而抹殺他的機會,讓他自由選擇想走的路,事後要肯定他的能力。


最新訊息
bottom of page